本文目录如何理解当前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断裂和阶层固化现象cracy是什么意思—crat结尾的英文单词唯才是举的主人公是谁美国的“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有何区别优点和缺点的比较常用的英语表示如何看待教育拼妈现象如何理解当前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断裂和阶层固化现象社会阶层固化是一个稳定社会里必然的现象,因为社会流动是双向的。怎么可能人人都往上走?近年来我国社会流动最大的时期,自然是改革开放,有多少人一夜飞黄腾达,就有多少人一夜里丢了铁饭碗。经济学在某些情况下是个零总和的游戏呀(zero sum game),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大家不要光看到当下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小了,你往下滑的机会也小了啊。当然,对于本身处于底层的人民来说,这的确令人失望。但如何解决贫困,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但从宏观来说,社会阶层的大洗牌,对稳定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在动荡期,你也不能保证你就能够平步青云,因为到那个时候,并不一定是精英制度(meritocracy,你有才你就能升)。回想一下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跌宕的待遇就知道了。说到底,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在于你有多少当今社会所需的资本(capital)。这个资本可能是经济性的(钱),可能是社会性的(人脉),可能是内在的(学识见地勇气真诚etc)。除了内在的需要自我修养,前两者可以靠家庭累积,也就是俗话说的拼爹。只要社会所需的资本不变,一代一代人累积的资本差距就越来越大,逐渐的,阶层也会固化。其实,当今中国社会流动性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当大的。只是玻璃屋顶(glass ceiling)很明显,想进入特权阶层几乎不可能。问题在于,就算你是在动荡时期,能进入特权阶层,那也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碰运气的事情呀!更别说这种情况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我个人觉得对待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向,尤其是没事上上知乎的,没必要太悲观。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的阶层是100%固化的,上升空间肯定有,是大是小的问题。反而是一味抱着“反正阶层已经固化,努力也比不过那些拼爹的”想法的人,早晚会被其他人所赶上的。cracy是什么意思表示规则,规章的意思。1、语法:(1)指指导、控制行为或行动的条规和惯例,也可指一组织强制其内部人员必须做什么或绝不能做什么的规定,是可数名词。 (2)也可表示“习惯或惯常的做法”,通常用作单数形式。 2、用法:用作名词 (n.)Can you explain the thirty-second rule to me?可以给我解释一下30秒规则吗?扩展资料同根词组:crackcrack1、释义:破裂;砸开。2、语法:(1)基本意思是突然发出尖厉的声音,特别是易碎的东西破碎时发出的声音,如玻璃、冰等,常表示弄破硬而脆或空心物所发出突然而尖厉的声音,但破碎物一般仍是连在一起的。(2)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及物动词,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也可接以形容词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3、用法:用作动词 (v.)The glass will crack if you pour boiled water into it .一倒进去滚开水,这个玻璃杯就会破裂。—crat结尾的英文单词democrat n. 民主党人; 民主主义者,民主人士; 《美》民主党党员;词根:-crat- -cracy-, 【词根含义】:统治【词根来源】:来源于希腊语kratikos(统治)。【同源单词】:bureaucracy, democracy, bureaucrat, bureaucratic, democrat词根:crat, cracy = to govern, to rule, government词根来源于希腊语的crat,cracy 意为 to govern,to rule,government。同义词根有来自拉丁语的reg和来自希腊的arch。同源词:1. autocratic adj.独裁的,专制的;专横的(独自统治的atuo (=self) + crat (=government,rule))autocracy adj.独裁政治;独裁政府 autocrat 专制者;专制君主She’s a famous poet,but her autocratic manner wins her no friends.她是个有名的诗人,不过因为态度专横,所以一个朋友也没有。2. aristocratic adj.贵族的;有贵族气派的;势利的 *aristo (=best)with an aristocratic bearing 以贵族的姿态3. aristocracy n.贵族;贵族阶级;贵族统治;最优秀的人物 *aristo (= best)aristocracy of talent 人杰4. aristocrat n.贵族 *aristo (= best)5. bureaucratic adj.官僚政治的;官僚的 *bureau (= table)bureaucratic procedures 官僚式的程序6. bureaucracy n.官僚制度;[总称]官僚 *bureau (= table)7. bureaucrat n.官僚 *bureau (= table)bureaucratism n.官僚主义8. democratic adj.民主主义的,民主的;(D~)《美》民主党的 *demo (= people)democratically adv.民主地democratic government 民主政府Democratic Party 《美》民主党9. democracy n.民主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 *demo (=people)Is there more democracy in USA than in Great Britain?美国比英国更民主吗?10. democrat n.民主主义者;(D~)《美》民主党人 *demo (= people)11. democratize v.(使)民主化 *demo (= people)democratization n.民主化12. plutocratic adj.富豪统治的;财阀的,富豪的 *pluto ( =wealth)13. plutocracy n.富豪统治;[总称]富豪 *pluto (=wealth)14. plutocrat n.富豪,财阀 *pluto (=wealth)15. technocrat n.专家政治论者;技术专家 *techn (=art ,skill)16. meritocracy n.精英领导(制度);英才教育;精英管理的国家 merit (= deserve)meritocrat n.精英领导群之一词根:crat = ruler, 表示“统治者”mobocract n. 暴民首领(mob暴民+o+crat)democrat n. 民主主义者(demo人民+crat)autocrat n. 独裁者(auto自己+crat)bureaucrat n. 官僚(bureau+crat)plutocrat n. 财阀,富豪(pluto财富+crat)词根词缀:-crat, -cracy, -cratic, -cratism, -cratically, -cracies【来源及含义】Greek: a suffix; to govern, to rule; government, strength, power, might, authority【相关词根词缀】Cross references of word families rela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master, lead, leading, ruler, ruling, govern“: -agogic;agon-;arch-;dom-;gov-;magist-;poten-;regi-;tyran-.【同源单词】adhocracy, albocracy, aleatocracy, androcracy, androcratic, anemocracy唯才是举的主人公是谁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或唯才是用,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中文名唯才是举外文名英文:Meritocracy拼音wéi cái shì jǔ近义词任人唯贤、举贤任能、求贤若渴反义词任人唯亲基本信息【词目】唯才是举【拼音】wéi cái shì jǔ【近义词】唯才是用、任人唯贤、举贤任能、知人善任【反义词】任人唯亲基本解释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推举人才的时候,根据人是否有才能来推举。只有有才能的人,才任用、推举。词语出处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今选举不采职政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宜弃彼朽劳,~。 ★《北史·高允传》词语典故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道:“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绣;“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魏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美国的“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有何区别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自己是受益匪浅。个人主义的内涵,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Invidu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虽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一句话,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个人主义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最早的广义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论述。他们强调个人的个性、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强调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这种个人主义最初表现在绘画、雕塑飞文学艺术作品上。在绘画艺术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1992年我在巴黎参观卢浮宫时,见到了这幅画的原作。你在任何一个视角观察这幅画,画中的妇女都向你微笑,表明这幅画像对人的观察分析与艺术概括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雕塑艺术上,米开朗琪罗的许多雕像精美元比,在技艺上已超过了希腊古典雕刻的杰作。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人文主义者既书写拉丁文的诗歌和戏剧,也按照古典形式写各种散文。但丁用意大利文写了《神曲》。彼特拉克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歌最为突出。薄伽丘的《十日谈》也是用意大利文写作的。以上人文主义者及其艺术和文学作品仅仅是对人的本性和特征的理解的开始。 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代,个人主义思想向前发展。这时期的个人主义则提倡把人从自然界和封建专制等一切迷信和权威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中对美国影响较大的是卢梭和洛克。 中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异,如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便是一个例子。中国的《辞海》界定“个人主义“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一句话,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划等号的,西方学者注意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开来。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他说:“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利己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他的结论是:“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可见,在西方学者心目中,“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不是一个概念,“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因此,我们在分析西方个人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时,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既不能把它等同于“自私自利“,全盘否定;也不能只看其可取的一面,忽视其消极的一面,要看到“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间不是互不相通的。 其次,讲一讲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表现。 什么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呢?美国学者萨姆瓦有一个解释。他说,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我以为,美国个人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主要有: 第一,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属于隐私,别人不得打听。一个人要访问另一家,必须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许不得跨进别人的家门。私人信件别人不能拆阅,即便是子女的信件,父母也不能拆。在美国快餐店里,美国人也只是各自端个盘子,各自吃各自的,不干扰他人。我们中国人见面寒喧时常问:“你上哪里去呀?““吃饭了没有?“美国人会感到,我到哪里去,吃饭了没有,关你什么事? 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的。如果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但公众有权知道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和个人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这不叫侵犯别人的隐私权。1974年美国颁布隐私法,规定:个人可以要求了解学校、雇主和政府保存的关于他个人的档案,而不允许保存者泄露档案的内容。 第二,个人自立。美国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老人也不愿住在自己子女宽敞的家里。父母与子女进餐馆,吃罢饭后,各自付饭钱。1993年我在美国做合作研究时,一次,一对美国夫妇请我到中国餐馆吃饭,同时进餐的还有他们的来自加拿大的儿子和媳妇。吃完饭,我特别留意看他们如何结账,结果是父母与子女分别付钱。在美国家庭里,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性,一般很少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别这样,别那样“,孩子太调皮时,就说“回到自己的屋去吧“。 在美国,学生打工很普遍。有些学生打工,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相当多的美国学生打工,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自立精神。根据1993年的资料,美国中学生打工的有5∞万人;约有2/3的高中生每周打工5个多小时。现在许多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受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打工也成为他们的一门必修课。因为珍惜自立,美国人不服老。中国人视“老“字的称谓为尊称,而美国人则讳言老。因此,当我们去机场迎接外宾时,与其说“你这样高龄,长途飞行,一定很累了“,不如说“你这样长途飞行,还如此充满活力“,他会更高兴。游山时,对美国老人也不必主动去搀扶,如果看到他需要帮助,最好先问一声:“我可以帮助你吗?“美国人的自立精神还表现在美国人爱自己动手。我在美国研修时,常看到某些家庭全家动手修建、装修房屋,家庭主妇自己动手修理漏水的龙头,公司的经理自己动手修门窗,等等。 第三,个人表现。美国人勇于个人表现,爱“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一些美国人为争创世界纪录,比吃多少条“热狗“,吸多少支香烟,喝多少瓶啤酒,跳伞结婚、海底结婚、坟场结婚,无奇不有。 美国人不爱“随大流“。譬如听课,美国人谁先到就坐在最前面。老师提问时,美国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在美国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是很难拿到“A“的成绩的。在穿着方面,一般来说,公司职员比较正规,西服革履的,但下班后美国人比较随便,大多数美国人爱穿牛仔裤、T恤衫。家庭陈设也是如此,很少有两家一致。美国人的这种文化观念是受这种思想支配的,即“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 因为美国人勇于自我表现,所以比较坦率,不会故作谦虚。以讲课或作报告为例。如果你首先声明自己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请多多批评指正,等等,美国人会想,你既然如此不行,又何必来讲呢?中国人请人到自己家里作客,主人照例要说莱很少,做得不好,而美国人的习惯是说“这是我夫人的拿手菜“,“这是城里买到的最好的冰漠淋“之类。中国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问你要不要再加点菜或酒,我们尽管还想要,却照例说饱了够了。在美国如果这样,主人一般就不再给你加,你只好饿着了。 竞争不仅给各种事业发展带来活力,也增强了人的向上意识。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在肯定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些问题。有学者指出,这种竞争导致了美国人溃殇病和精神崩溃的高发病率。如何解决竞争社会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是美国社会面临的难题之一。 最后,讲一讲如何评价美国的个人主义。 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看法,历来就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早在1842年著名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访美后就写过《游美札记》,他对美国社会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对个人主义提出了“两种矛盾的看法“,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一方面,他指出了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个人主义加上社会和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个人主义的局限性,认为个人主义者“只知有己“。 在当代论述美国的著作中,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对个人主义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个人至上、惟利是图的国家,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文明程度高、生活富裕的国家。到底如何来评价美国的个人主义呢?我认为,一方面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所起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第一,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口号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自由、平等“口号曾经成为美国人民争取独立、推翻英国殖民压迫的战斗号角。 《独立宣言》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人们在它的激励下,热情洋溢地走上战场,为争取独立这个伟大的目标而战。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更为统一的国家,并确立了共和制度,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因为“自由、平等“口号鼓舞、教育和动员了人民,使这次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直到今天,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鼓舞着人们,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克林顿总统说:“《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应当常备案头,反复诵读,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处。“ 第二,早期个人主义使美国人赢得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机会“,确保了国家的成功。克林顿在谈到要把美国的期望变成现实时说,“机会“、“责任“、“社区“这三种价值观塑造了我们人民的特性,确保了国家的成功以及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它们是构建美国的基本条件。克林顿在这里讲的“机会“,就是肯定了个人主义的积极形象。在早期美国历史发展中,美国人征服自然,靠个人主义的力量开发边疆,求得生存,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美国农业、城市的发展,也无不打上个人主义的烙印。 第三,个人主义使人们的追求多元化。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显得有活力、生机勃勃,就在于美国人讲究一个“新“字,求新求变是美国人的人生哲学,因此在美国新产品、新观念、新风俗层出不穷。求新求变的观念,促使美国人去搞新的发明,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统计数字说,1901年到1984年的诺贝尔奖获奖人中,其中美国人占了130多个,苏联和日本分别为10个和5个。美国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但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也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个人主义造就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美国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竞争固然是好事,因为竞争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美国只讲起跑线的平等,所以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美国的穷人可能不像不发达国家新闻照片上的那种形象: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但是他们的处境常常是十分困难的。1994年2月,克林顿政府承认,美国有700万人无家可归。美国是西方国家中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据美国官方1995年的统计,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几乎拥有这个国家所有财富的40%。 个人主义发展为自由放任就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美国的确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国家,但是,由于“自由过度“,而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美国病“,如吸毒、犯罪、暴力、同性恋等等。这些“美国病“给这片“自由乐土“上的人民构成了巨大的危险。 个人主义使得美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我们并不否认美国在反对种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但应看到种族歧视对美国社会的困扰。如:黑人在政治上始终是二等公民;在经济上不能享受与白人同等的劳动权利;在受教育上,大部分黑人学生只能进黑人占多数的质量差的学校;在宗教信仰方面,自1995年以来,美国南部9个州中已有30多座黑人教堂被人纵火焚毁。其实,在美国,不仅黑人,其他有色人种同样受到歧视。华人处境虽较好,但绝大多数人仍有“二等公民“之感。 总起来说,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别无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美国社会、美国人的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的。美国人信奉个人尊严,推崇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积极表现。然而,美国的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与个人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并不争论美国人是否应该放弃他们的个人主义,因为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是放弃美国人的最深刻的本质。但是,限制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构建开放的、合作的、创造性的新型的美国个人主义,应该成为美国人的长期的艰巨任务。 【编者絮语】看来,过去我们对作为对美国社会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至少有两个误解:第一,把个人主义等同于个人中心;第二,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弊端,忽视了个人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看来,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正确对待和理解域外文化。优点和缺点的比较常用的英语表示优点和缺点的比较的英文:A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dvantage 读法 英 [əd’vɑːntɪdʒ] 美 [əd’væntɪdʒ] n. 优势;有利条件vt. 有利于例句1、Such action will advantage our cause.这样的行动有益于我们的事业。2、It would advantage him to go abroad.出国会对他有好处。短语1、doubtful advantage 靠不住的优势2、geographical advantage 地缘优势3、good advantage 优势4、great advantage 很大好处5、immense advantage 巨大好处扩展资料词语用法1、advantage的基本意思是“有利条件,优势”,指条件、环境、地位等优于他人或其他事物,而不指物质方面的好处,是可数名词。常与介词over连用,指“与…相比的长处”; 作“优越性”解,其后还可接介词to。2、advantage还可作“利益,益处”解,是不可数名词,其后可接介词from或in。3、在the advantages of e-mail over telegram中注意搭配使用的是over;4、advantage后接的介词of与over可替换,表示相同意思。词汇搭配1、long-term advantage 长远的利益2、many advantages 许多有利条件3、mutual advantage 相互得益4、natural advantage 天然的有利条件5、obvious advantage 明显的优势如何看待教育拼妈现象教育“拼妈”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教育母职化和父亲缺席,二是母亲教育焦虑症的蔓延。 教育“拼妈”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教育母职化和父亲缺席,二是母亲教育焦虑症的蔓延。当教育变成一种家庭投资为主的行为时,家庭内形成了一种新的性别分工模式:父亲大多处于教育投资的决策者地位,而把需要大量耗时费力的教育介入和课业管理统统交给了母亲。这种性别分工规则背后,是基于男性在职场通常比女性有更好的收益和晋升前景的性别差异。 ■ 杨笛 金一虹 当今,教育“拼妈”已成为中国都市的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家有学童的妈妈,都得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陪读”、课程辅导、搜集各种有关教育信息以及和学校老师保持良好互动之上。但教育“拼妈”会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教育母职化和父亲缺席,二是母亲教育焦虑症的蔓延。 教育焦虑来自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而这种竞争受到了市场的操控,所以,家长们的焦虑来自对非公平性竞争下“输掉”教育的担忧,也是对向上流动机会稀少和不公的担忧。而母亲的焦虑还来自母职意识压迫性力量造成的认知失调。理想化的母亲为了孩子需要消解自我,包括为了孩子而改变、重新规划人生,为孩子做出牺牲。身为母亲还想保有追求育儿之外的个人发展意愿,都是与这种“牺牲自我”的期待相悖的,因此她们不得不在持续的自我反思和由此而来的负疚感中挣扎,这是母亲们教育焦虑症的根源所在。 如何看待教育“拼妈”现象 其实,“拼妈”的背后仍然是“拼爹”——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是母亲的精力和智力,也还是家庭间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竞争。 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对待教育“拼妈”现象并无分析批判,最多批评个体相互攀比等非理性成分。在国际上,批判教育社会学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市场主导在教育领域推行私有化重建的趋势提出了尖锐批评,指出:尽管迄今为止教育尚未能做到为所有阶层的子弟提供同样多的向上流动机会,但起码在未曾开启教育市场化之前,平等受教育权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得到普遍认同的,教育公平亦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普遍诉求。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凭借教育必须提升本国“全球竞争力”的话语,以个体选择自由、家长自主择校、家长介入、家校联合的教育民主化等说辞,把教育变成了一个依家长的财富和能力而非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的体系。结果所有社会阶级的教育投资都增加了,但只有“有能力的家长”能为孩子购买有优势竞争力的教育产品。“家长主义”(Parentocracy)取代“能力主义”(meritocracy)。 批判教育社会学对“家长主义”复制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是深刻的,但独缺性别的视角。我们应该看到,在市场化导向性下,把教育变成一项家庭投资,由家庭购买教育产品的事业,深刻地改变了家庭的性别分工和性别关系,并重构了社会对母职的想象和规范。 教育“拼妈”背后不平等的性别分工 当教育职责向家庭延伸之时,家务劳动的内涵和性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家长大量介入教育的要求,使得管理辅导孩子的课业、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也都进入了家务劳动的范畴。尽管介入教育、课业管理劳动的智力成分要比照顾性劳动高,但同样是难以估算其价值的劳动。 尽管现代家庭的男性越来越多地分担了家务劳动,但只要女性仍然被视为家庭事务的主要责任者,母亲承担比拼教育的主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们的实证研究显示:们不喜欢为他们认为耗时又不重要的事浪费时间,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是能够产生市场价值的工作和应酬。男人应该保持男性气质也是他们不高兴在妈妈扎堆的家长委员会、家长QQ群和培训班现身的理由。但是男性对孩子教育也不是不关心不介入,他们往往要在关键时候出马,比如择校、升学填报志愿的时候。 这样,当教育变成一种家庭投资为主的行为时,家庭内形成了一种新的性别分工模式:父亲大多处于教育投资的决策者地位,而把需要大量耗时费力的教育介入和课业管理统统交给了母亲。这种性别分工规则背后,是基于男性在职场通常比女性有更好的收益和晋升前景的性别差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用投入产出比较解释家庭中的两性分工形成的缘由。他认为,“妇女的时间价值可能是较低的”,但是贝克尔没有指出,如果说女性时间价值较低是一个严酷的事实的话,也是职场存在性别歧视所致;说妇女更愿意将时间投资于家庭部门,不如说是因为她们难以在市场部门得到更好的回报。 当时间成为今天最稀缺资源的时候,家庭中对享有发展和休闲时间资源的争夺变得激烈。夫妻之间如何分配劳动和休闲时间,体现了两性间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当女性发展时间被照顾孩子和课业管理大量吞噬的时候,显然对她们的职业成就会会产生不利影响,致使她们的时间价值变得更低。 母职中教育权重扩大及母职“密集化”之忧 在教育“拼妈”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时,对女性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对母职文化的重新建构。 以往的母亲角色也包含家庭教育的职责,但多限于对孩子道德和行为的教化,“课子”则是有教养的父亲职责。而现代母职中教育的权重被放大,与以往在孕育、哺乳、生活照料等方面以母亲“自然”“本能”来建构母职有所不同,新的扩大母职需要借助现代性话语,强调儿童利益至上。 海斯(Hays)在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母职建构的变化后,提出“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概念。所谓“密集母职”即指在观念上人们认为母亲是孩子最好最理想的照顾者,因此母亲应该以孩子身心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孩子,甚至放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母职密集化”具有时间密集的特点,今天的“母职密集化”不仅表现为时间的密集化,同时也表现在母亲教育职责的密集化。对孩子未来获得优势地位的激烈竞争,导致母亲对教育投入的“过密化”。而“母职密集化”吞噬着女性的发展资源,形成对发展的挤压。当女性的角色几乎被压缩到和母亲角色等同之时,女性个体的价值就被消解。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18岁~64岁女性中有29.1%不在业,比10年前第二期调查时提高了16.1个百分点,“照料家庭”是她们不在业的第一位原因。调查还显示,18岁~29岁目前不在业的要承担“大部分”和“全部”照料孩子之责的比例高达92.3%。而这一年龄组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在业城镇女性,孩子需要照料是她们不在业的唯一原因——概言之:近10多年来,中国不在业女性有较大幅度增加,尽管并非所有不在业女性都是家有学童的母亲,但她们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在业年轻女性,开始以“教育妈妈”(本身受过良好教育,却以辅助子女教育为“职业”的群体)的身份“登场”。 但笔者相信,相当一部分中国女性会在追求子女教育成就的同时,坚持对自身职业成就的追求。不过如果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调整——在坚持教育公平性的价值标准下,坚持教育的公共性以减轻家庭在择校、优选方面的过度竞争压力;实行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积极平等政策;对新的性别分工的倡导;那么,只能使职业女性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不断加重,角色冲突更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