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关于雨的古诗:
### 一、《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赏析**
-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题目中的“喜”字可以看出,诗人在历经旱灾之后,对这场春雨充满了喜悦之情。
-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说它知晓时节,在万物萌生的春天降临大地。“好”字既是写春雨的及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致地描绘了春雨轻柔而悄无声息的特点,它趁着夜色随着清风在悄无声息中滋润万物。这两句不仅显示出春雨的可贵,而且传达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通过视觉描写,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春夜雨景图。野外的小路与天空中的乌云融为一体,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这一亮一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出黑夜的深沉。
-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想象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景象:饱含雨水的花朵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一个“重”字形象地写出了花朵被雨水浸润后的饱满沉重之态。
###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赏析**
-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正月。当时苏轼担任杭州通判。
-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绘了晴天时西湖波光闪动的美好景象。“潋滟”二字表现了西湖水面波光粼粼的状态,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荡漾,景色迷人。
-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又描写了雨天时西湖周围群山迷迷茫茫的情景。“空蒙”一词生动地刻画出雨雾笼罩下的山色朦胧之美,一个“奇”字既表现出这种景色的独特之处,又流露出诗人对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色的赞叹。
-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运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西施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同样,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别具一番风味。这种比喻新颖奇特,使得西湖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三、《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赏析**
- 此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环境之凄清:连绵起伏的巴山,夜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雨水注入池塘,秋池渐涨。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写,更是诗人孤独愁苦心境的映照。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憧憬。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家中,夫妻秉烛长谈,再回忆起现在巴山夜雨的情景。这里时空交错,“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