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逻辑命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这个命题在战国时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成为了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辩证法的重要议题之一。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白马非马”的观点,主要是在探讨概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问题。
按照公孙龙的论证,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而马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种类、颜色的马。因此,白马作为一个特定的、有限的概念,不能等同于马这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探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语言表述的精确性问题。他认为,语言的表述必须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会导致概念的混淆和逻辑上的错误。
尽管“白马非马”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推动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辩证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命题也启示我们,在使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应当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