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抔黄土的读音
成语“一抔黄土”的正确读音为:yī póu huáng tǔ。
- 成语释义
“一抔黄土”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指一座小土山,后多用于形容坟墓或遗迹的渺小与短暂,比喻人生终归尘土,表达对生命无常或事物消亡的感慨。
-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文帝询问廷尉张释之:“假如有人偷盗了陵墓上的土,该如何处罚?”张释之答道:“按照律法,应处以死刑。”文帝感叹:“不过是一抔黄土,竟要杀人?”此典故后演化为成语,强调事物微不足道却引发重大后果的警示。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一丘之貉(注:此处仅表“数量少”,非贬义)、九泉之下
- 反义词: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 用法与例句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诗词、散文及历史评述中:
- 例句1:“英雄豪杰终成一抔黄土,唯有精神永存。”
- 例句2:“昔日繁华宫殿,今已化作一抔黄土,令人唏嘘。”
- 文化内涵
1. 生死观:体现古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如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与此意相通。
2. 历史警示:提醒统治者勿因小事滥用刑罚,如原文中汉文帝的反思。
3. 文学象征:在诗词中常借黄土隐喻时间流逝,如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暗含类似意境。
- 误用辨析
需注意与“一丘之貉”的区别:
- “一抔黄土”侧重自然消亡或微不足道的事物
- “一丘之貉”则指同类恶人,不可混淆
- 拓展知识
1. 考古关联:现代考古中,“黄土堆积”是研究古代环境的重要依据,如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文明发展密切相关。
2. 哲学延伸:道家思想中的“归根复命”与该成语的消亡观存在哲学呼应。
- 应用场景
- 历史评述:“秦始皇陵虽宏伟,如今不过一抔黄土,足见权力终归虚无。”
- 抒情写作:“故乡的老屋坍塌多年,只剩院角一抔黄土,仍能闻到童年炊烟的气息。”
- 总结
“一抔黄土”既是历史典故的凝练,也是生命哲思的载体。其跨越两千年的生命力,在于用极简的意象传递深邃的人文关怀,至今仍在文学创作与日常表达中焕发活力。